2025年6月15日,北外ICC学子踏上英国名校深度探访之旅。这场融合学术探索、文化浸润与城市体验的研学活动,不仅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剑桥、牛津等G5名校的学术魅力,更让同学们在博物馆、历史建筑与多元美食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学术盛宴|在顶尖学府的课堂里,探索知识的边界
领队日志:在图片和视频上看到的大学和亲眼见到的校园还是不一样。剑桥和牛津大学城的历史底蕴和贵族气质,令人仰视。4位来自牛剑的大咖级老师,给学生们带来了知识的盛宴,并分享了自己大学申请的成功经验。课间,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中国风小礼物,如茶叶、字画等送给自己钦佩的老师们。老师们还把自己的邮箱分享给同学们,鼓励他们问问题。师生情谊悄然建立。
剑桥的晨雾中,数学导师Douglas Barnes用一道最大似然估计的公式,为同学们揭开统计学神秘的面纱。这位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专业本硕博连读的学者,不仅详细阐述了本科三年课程设置的精妙,更通过supervision/tutorial 这种学生和教授面对面进行课业讨论的独特教学模式,让同学们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学术滋养。而在AI课堂上,线性回归、通用近似定理、神经网络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概念和应用的探讨,犹如打开潘多拉魔盒,引发同学们对技术伦理的深刻思辨。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物理系本硕毕业的物理导师Richard Neil手持彩虹弹簧与放大镜,让地震波的传播与光学原理跃然课堂;获得帝国理工学院硕士学位、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的Ms. Tatiana Codreanu在生物课上带领同学们探寻生命的起源、人类进化史和现代生物学;剑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本硕博毕业的Mr. Sam Kirkbride带领同学们设计2050年未来科技产品,从脑机接口到触感全息仪,同学们“脑洞”大开,又在火箭制作挑战赛中锻炼了工程师思维,即控制成本,利用有限的资源把任务完成……这些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如同拼图般为同学们构建起对顶尖教育的立体认知。
文化漫游|在博物馆与街巷间,读懂文明的厚度
领队日志:整个行程,每天都有博物馆参观。逛博物馆实则是体力活,是在历史文化和科学的长廊里漫步健身。收获见识的同时还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真不错!在伦敦上学的孩子好幸运,上学期间可以浸润在历史古迹和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之中。即使不在伦敦上学的小伙伴也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来到这里参观,英国的火车很方便,还能避开这个世界级大都市的交通堵塞和较高的生活费用。
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瓷器馆前,学子们驻足凝视,那些穿越时空的青花瓷纹路,既是对匠人精神的致敬,亦是对文化传承的沉思。自然历史博物馆中,蓝鲸骨架与恐龙化石群无声诉说着生命演化的史诗,而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本初子午线,则将全球时区的奥秘凝结于脚下。剑桥大学的菲茨威廉博物馆中的油画与盔甲,科学博物馆的电力磨铁机与首架飞机,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佛像与雕塑……每一处都是文明的切片,每一次驻足都是与历史的对话。
撑篙船划过剑桥叹息桥的倒影;二战地铁穿梭于罗素广场的砖石隧道;泰晤士河游轮邂逅金融城的玻璃幕墙……当《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大餐厅原型——基督学院餐厅与白金汉宫的金色栅栏在眼前展开,书本中的符号终成现实。
领队日志:虽然留子们会诟病英国的饮食,但不得不承认在这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尝尽天下美食。在英国期间,我们给同学们安排了品尝各国美食的机会。让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探索世界,你定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当然,以“开放胃”拥抱世界,也是跨文化成长的重要一步。从剑桥Eagle Pub的炸鱼薯条,到伦敦Nando’s的南非烤鸡;从意大利帕尼尼到越南河粉……活动特意安排的各国美食体验,打破了同学们对“英国饮食单一”的刻板印象。在Cosmo自助餐厅,中餐蒸包、日料寿司与印度咖喱的同台,恰如本次研学一样多元包容。
成长印记|从课堂到街头的全维收获
领队日志:在前期安排和设计课程内容时,我们根据孩子们的专业偏好和学科兴趣,安排了包括数学、人工智能、工程、物理、经济、生物、AI法律和批判性思维训练等大学体验课程。目的是通过这些体验课让学生们接触和了解不同的专业方向,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喜欢的专业并进一步探索。另外,与牛剑在读学生和导师面对面,听他们讲解牛剑的录取要求和笔面试,分享自己成功的申请经验,并给学生提供详细的申请准备建议和一对一答疑机会,有志于申请牛剑的学子真是有福了!
张同学:这几天在英国总共体验了六节高校课程,覆盖数学、计算机、工程、物理、法律、经济以及生物共六门学科。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数学和计算机,且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来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目前正在攻读剑桥大学数学系PhD的学长。首先,他为我们介绍了剑桥大学的概况,包含学校的构成,每个学院的特点,以及目前仅有牛剑和杜伦大学还保留延续使用的Supervision导师制。同时,他向我们仔细地剖析了数学和AI专业本科四年每一年的课程安排、Daily Schedule以及在申请上的注意事项和技巧。接下来,老师带我们共同体验了大学数学和计算机课程。数学课上,老师主要讲解了贝叶斯统计学相关知识,通过情景带入向我们清晰地展示出每一个概念和公式的来源以及如何使用。而在计算机课程中,我们共同了解了神经网络的概念以及目前大语言模型的架构和原理,同时也探讨了由此引发的AI安全问题。整个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也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再一次明确了未来大学申请的专业方向,并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数学在理工科领域的重要性。
彭同学:The Class mainly consisted of 4 parts, firstly the foundation of biology, modern Biology and the cause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The Part I found important was the cause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These years in middle school I got several chances to be exposed to cancer in either research or experience from the people in my life. These are the notes I toolk in class.
I also asked a following up question on what and how to do and what it is like to applicate for medicine at Oxford University. Ms. Titiana told me to focus more on self statement and about who I am: personality, hobbies and why I enjoy Biology. I gained more confidence during my Questioning. This really helped me. She gave me her email and told me to ask for any help when needed.
Today’s class has these inspirations on my understanding to the major and career I'm picking. Firstly, all the contents of the class are university level and I found I have hardly any unknown vocabulary. This proves that the subject is one of my strengths so it will be fairly easy to achieve. Secondly, I noted down some new information on the topic cancer that I did not come round before. With all these in mind and a wonderful encouragement by Dr. Titiana I have a much more powerful heart to achieve my medical student's dream: to become a doctor.
周同学:我是高三年级的周同学,在升到高三之前的暑假,我跟随郭老师,王老师,骆老师等其他老师到英国进行研学。
这次课程(工程方向)使我受益匪浅。老师讲解了工程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大学三年的学习内容,还让我们在课上制作了火箭,我们组的火箭成功发射。老师口⻮清晰,语速适中,可以让大家听懂。讲解充满了趣味,有着充分的互动机会。
最初,我打算学习数据科学(data science),然而在剑桥听老师讲解机械工程学(mechanical engineering)课程时,被深深吸引。我的姥爷曾系统学习过工程学,小时候常常给我讲解相关知识。加上我在学校擅⻓物理、数学成绩也不错,还接触过计算机科学,这些能力恰好对应机械工程专业以物理为核心,融合数学与计算机的学科特点。因此,我确信机械工程学是更适合我的专业方向。
吴同学:在英国上的这节物理体验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堂上,老师用简单的道具设计了很多实验,带着我们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讲解原理。这种边做边学的方式,让我觉得物理不再只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充满趣味和奥秘的学科。上完这节课,我对物理的兴趣更浓厚了,也开始认真考虑以后深入学习物理专业。
-----
十二日的旅程,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在剑桥的草坪上推导公式,在牛津的礼拜堂里聆听管风琴,在伦敦的实验室中解码基因,在博物馆的长廊里触摸文明……当返程的航班冲上云霄,同学们带走的不仅是纪念品,更有剑桥教授的邮箱、牛津学长的申请建议,以及博物馆里的文明印记,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图谱的扩展,更是“看见更大世界”的眼界与勇气。正如带队教师郭老师在活动日志中写道:“因为一堂课爱上一所校,因为一座城理解一种文明——这是比课本更生动的成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