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她正为备战中考而日日在家与学校的两点一线间奔波,与日俱增的疲惫感和寥寥无几的成长感使她开始思考自己是否要像大多数人一样继续按部就班地沿着国内教育体系的轨迹前行,深思熟虑后,她说:既然有机会,那我想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随后便来到了北外ICC。
人生是旷野,可以自由选择奔跑的方向,但也需要磨练出能够逆风飞翔的翅膀,现已手握多伦多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世界一流名校Offer的她做到了。
「弗洛伊德」or「阿基米德」这是个问题
这三年,我更深地认识了自己,我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专业,描摹出了未来希望探寻的方向。从心理学到数学,在面对选择和转变时我也有过犹豫和自我怀疑,但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不断地思考与探索,直到今天,我的每一步都越走越坚定。
——李梓童
入学之初,对心理学颇有兴趣的梓童就在规划师的建议下参与到心理学书籍阅读、网课学习和心理诊所见习等活动中去,在向外了解心理学和向内了解自身的过程中,梓童不断体验、思考、总结,发现自己对于数学的热爱更加强烈,就转而开始向数学专业“看齐”。十一年级开始,梓童的背景提升项目就以数学为主要方向展开,她也不负众望先后取得英国数学测评·高级(UKMT-SMC)金奖,欧几里得数学竞赛优异奖(全球10%)以及澳大利亚化学竞赛(ICQ)全球杰出奖(全球前8%)等优异成绩。此外,梓童也参与到数学相关的EPQ研究中去,自学进阶数学并取得了96%的AS成绩。
在我看来研究项目是一个产出多、时间长、且对自律性及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的活动,而学科竞赛是考察专业知识和思维灵活的活动。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活动,于我而言都起到了自我检测、自我提升的作用。这些活动与比赛,不仅是对自我的测试,更有益于自己专业知识的拓展、能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学习态度的培养,同时也能为自己的大学申请“锦上添花”。
——李梓童
“探索曲线后面的函数的奥秘与性质”活动学生作品
梓童在数学竞赛上是一位拿奖拿到手软的学生,她频频问鼎多项竞赛的全校最高成绩,并且几乎包揽了数学学科所有国际竞赛的金奖或优异奖。平时学习中,梓童的每一份作业几乎都可以作为参考答案或者标准答案,简洁明了,思路清晰。能够有如此好的成绩,根本上在于梓童对于数学学科的由衷热爱。高二期末时,梓童曾自发组织了一次以“探索曲线后面的函数的奥秘与性质”为主题的活动。她用她独特的细腻和严谨的数学思维,自发地在同学中展开了一系列相关讨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最终产出了非常完美的活动成果。活动后还对此次创新活动做了点评与反思。这是她自己对热爱数学的生动诠释,同时也影响了身边更多的同学去动手实践,去了解数学之美。
竞赛课成为了我每周最期待的事
当聊起自己在北外ICC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梓童略带兴奋地阐述着自己对于竞赛课的喜爱:最令我难忘的记忆是高一与高二的物理竞赛课。物理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理解学生的老师,更是一位博学且对知识有着深刻见解的老师,在他的课上我总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快感,也因此,当时的竞赛课成为了我每周最期待的事。
在北外ICC这三年使我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最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学术能力和处事心态。对于我所选的数学专业,这三年的课程为我今后的学习道路做了充分的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校参与组织的每一场活动、完成的每一项工作任务也让我成为了一个更独立、坦然、沉稳的人。
——李梓童
李梓童(右二)参加Science Fair活动
北外ICC在CCA课程(Co-Curriculum Activities,由老师主导的课程辅助活动)设置中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但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开设相应的课内提升课程,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指导,还根据学生的升学申请需求把竞赛辅导融合到北外ICC加速学习计划里,给学有余力的同学们最大的知识补充与学习支持。CCA课程之外,也设置有ECA(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由学生主导的课外活动选修课程),经过学校的审核和批准,根据学生自身兴趣、爱好开设选修课程或社团活动,由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或由学生主导开展。此外,还开设置有学科活动、House活动等丰富有趣的日常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开拓视野、发展兴趣爱好,提升领导力与未来胜任力。
文理兼修,内外共塑,学习和成长都不是“围城”
梓童在语文学习方面有独特的天赋。在描述某个特定情景时,她总能展现出对生活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她还能够精准地运用语言,同时在文章中倾注真挚的情感。读她的文章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
——中文教师陈佳晨
李梓童(前排左二)参加Spelling Bee活动
竞赛课之外,梓童对所有学科的学习都充满了热情与诚意。中文教师陈老师就对梓童课堂上对于《围城》的分享赞不绝口,而这样精彩的“输出”并非屈指可数,足以见得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深邃的个人思考。
陈老师还与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梓童同学上课听讲向来全神贯注。不过有一次,我察觉她有些心不在焉,我怕她遇到了什么问题导致情绪不高,于是就在当天课后发消息问她怎么了。她说自己上课的时候身体突然不适,下了中文课后就去医院看病了。我惊讶于她没有在身体不适的那一刻立即向我示意,而是坚持学完了这堂课的知识。我充分感受到了她对课堂以及老师的尊重以及在生活中必要的克制。
在北外ICC上学期间,学习没有那么枯燥,有很多高水平的老师引导孩子,让孩子变得心胸更加广阔,眼界更加远大,学会去分析,懂得去选择,明白了目标的重要性,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孩子也变得开朗和阳光了。印象最深刻的事是李梓童成为学生会一员,与其他成员一起组织和策划各种活动,让她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提高,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
——李梓童家长
写给学弟学妹们的话
李梓童(左一)获得校长奖学金
作为校级奖学金的多次获得者,梓童也有一些经验想要分享给学弟学妹们:能取得好成绩,毫无疑问老师们的教学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紧跟老师思路,理解和总结,并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可以称得上是人人都能走的、最有效的“捷径”了。有了老师的引导,其次就是要付出努力。无疑,无论做任何事,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努力肯学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此外,我认为总结好的学习方法论是格外重要,却常被低估的一件事。我自认为并不是一个过分努力的人,相反,我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节奏,如此,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梓童说,除了学业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在经历了三年成长之后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那句“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是的,生活不是既定的轨迹,而是自我塑造的旅程。李梓童的故事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旋律,也没有众星拱月的闪耀,但她的自律与坚韧,热爱与投入搭成了通向梦校的桥梁,她所到达的彼岸,也正是千千万万个你我同样可以奔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