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GAC课程、IB课程、北美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听听专家怎么说?
北外国际2019-10-21

10月17-19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集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集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集团主办,国际学校在线、上海晟泰教育承办的“2019国际化学校课程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举办。
会议以“有融乃强、守正创新”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的500余名专家、校长和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体会,共襄中国特色国际化学校课程融合之道和创新发展之路。
ACT GAC课程、北美课程、IB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大主题峰会一并展开,各位校长、专家围绕主题,结合自身实践和探索,进行了深入分享讨论。

ACT GAC课程峰会

ACT GAC课程峰会共邀请了5位嘉宾,嘉宾的发言十分聚焦,从GAC的基本概况、科研探索、学校实践等多层面为大家深入解析了GAC。峰会由GAC全球学术总监郑安华主持。

1


GAC全球学术总监郑安华围绕“GAC国际课程的基本情况、特色、培养目标、本土化融合实践”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她指出,GAC课程是美国ACT旗下的国际课程,专门为母语非英语的学生设计,目前在世界10多个国家开设,与100多所大学合作。GAC课程重视知识的应用和综合通用能力的培养,课堂多以学生为中心。郑安华介绍,GAC课程与中国学校优势互补,能有机地与中国课程相融合。
ACT国际市场与全球战略副总裁Simmy Ziv-el着重介绍了社交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它是指人具有的坚韧不拔、诚信、友善、灵活度、好奇心、合作力、领导力等品质或能力。ACT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开发了一款针对SEL的测评工具,旨在通过科学的测评,改善和提高学生的SEL能力。他强调,ACT是GAC的强大基础,GAC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术技能、情感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获得长期的成功。帮助学生达成每一个目标、成功进入职场,并获得人生的成功,是GAC课程的宗旨。

2


ACT首席科学家Dr. Changhua Rich围绕如何通过GAC课程的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她提到,ACT全面发展理论框架,包括四个部分:核心学科的知识,跨学科、跨领域的素质培养,行为技能,教育和生涯导航。针对如何把全面发展人才的科学研究,这一理论和标准渗透到GAC课程里,她指出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二是课程本身的内容,三是通过形成性的测评和终结性的测评。GAC课程中有很多测试,通过这些测评创造一个空间,为学生展示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这是GAC课程的基本思路。
SAE志远国际高中学术校长Daniel Grover通过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介绍了GAC课程对提升学生STEAM素养的推动作用。他认为,GAC课程可以扩展到编程、电子、机器人等更多领域。他分析了自己将GAC课程融入既有课程体系的方式和经验,这些实践有效扩展了中国学生的STEAM素养,产生了良好效果,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融合和本土化方式。
青岛ACT GAC中心副校长黑媛媛围绕若干具体案例,分析了GAC课程赋能学校发展、助力学生成长的方式和机制,以此说明GAC课程“适应国际教育本质的出发点”。她指出,国际化教育突出过程性教育,以转变求知方式、提高学生技能为目的,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普适性教育为方向,GAC正是一种为引导学生成为独立学习者,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帮助学生为成功做好准备而设计的课程。
嘉宾演讲结束后,大会还设置了欢快的抽奖环节,三位幸运嘉宾获得了GAC精心准备的奖品。

3

北美课程峰会

北美课程峰会共邀请了6位演讲嘉宾,围绕“中加课程、AP、STEM课程、国际课程本土化融合”等话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探讨。峰会由晟泰教育投资集团总督学贾大明主持。

4


中国枫叶教育集团长三角大区总校长龙永祥,结合枫叶教育20多年的发展和探索,与大家共同探讨国际课程本土化的实践经验。他指出,枫叶模式体系是一种高效能的教育,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开发了枫叶英语教材以及枫叶英语课程等级标准和测试标准,实施了分级教学。在课程本土化探索中,他认为,民办教育要做强做大,离不开一批懂教育的企业家和懂企业的教育家,只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坚定意志和教育家的情怀有机结合,才能创建一个伟大的民办教育机构。
清澜山学校学术校长JonathanGastel指出,SALEM,即科学、艺术、领导力、工程、数学,在这里增加了一项“领导力”的内容。他认为,学生对于世界的基本认知和看法是在19岁之前形成的,应该在这个阶段培养其领导力。在培养领导力时,要注重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并且加强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激励学生去主动学习。另外他还提倡探究式教学,用提问探究的方式让孩子进行学习,要鼓励孩子在新的课题探究中学习成长。
钱多多老师是国际教育英文口语教师学术联盟发起人,版权输出全球“逻辑口语”发明人,作为拥有17年出国留学口语考试教学经验的他,在教学研究中,找到了英文口语背后的规律,并起名为“言律”,整个教学体系被命名为逻辑口语。他认为,学习口语分三个阶段:即外界刺激、条件反射和完整表达。同时他指出,决定口语能力的不是词汇量,而是词搭量。

5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副校长孙卓人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而从狭义来讲,课程是为了获取某一知识和技能的一门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来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以及“零课程”。零课程是在显性教育课程中被教育者有意或无意删减的内容,没有被纳入教学的那一部分。
北京中加学校执行校长田振周指出,在课程的本土化融合中,必然会带来冲突和焦虑。冲突表现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和谐,不能相融合;焦虑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浸透,本土文化有被融化、被改变,甚至丧失的忧虑。对此他认为,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吸收优秀成果,融合到我们民族文化之中,不断创造民族的新文化。
上海托马斯实验学校张涛认为,国际化学校的学业负担非常重,既要完成国内课程的学习,也要完成国际化考试所要求的课程学习。为提高课程实施效率,应做融合课程。因融合课程与创新能力培养密不可分,要结合中国的“双基”优势,与国外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优秀经验相结合。

人文素养课程峰会

人文素养课程峰会共5位嘉宾发表演讲,在每位嘉宾演讲结束后的自由提问环节里,与会人员与嘉宾进行了丰富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峰会由罗德国际学校执行校长赵钧宁主持。

6


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提出,近年来,教育的价值观在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价值本位转变。他认为,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凸显人文的价值。把学生培养成状元不是成功,而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善良、崇高、博爱、正义,有尊严、责任和使命感的人,应是我们始终坚守的教育理想。
乐训教育创始人、江苏博子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赵峥涞提出,课程融合是国际化学校的必经之路。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因此,国际教育课程里,一定要融合责任教育、爱国教育、国际情怀教育,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中国人,更应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胸怀的世界公民。针对如何融合?赵峥涞认为,要坚持正确的融合原则,在教育理念、教材、讲课方式、评估手段等方面融合互补。
北京市中芯学校执行校董周宪明介绍了中芯学校倡导和实践的生命教育理念。他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一是生命的信念到底是什么;二是活着到底有什么价值;三是要教孩子碰到问题的时候,做对的选择;四是希望孩子精彩,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应该尽情绽放自我。周校长结合中芯学校在品格教育和生命教育上的实践和案例,分享了在中芯孩子们接受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人如己。

7


佛蒙特国际学校学术总监Gregory C Robbins从自身经验出发,说明了有效开展国际教师培训的方式和重要性,介绍了中国国际教师的现状、选择和招聘国际教师的标准,以及他在培训、测试、认证国际教师上的努力。他指出,只有赋予教师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经过认证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使国际课程在中国得到有效实践,使中国学生真正从国际教育中获益。
美国麻省CCSC高中校长Ali Nomani分析了世界经济、技术和社会形势和发展趋势,指出未来世界需要的核心能力不是一般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领导力,是对世界的认知和前瞻判断,而这也是世界顶级大学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他介绍了自己运用的课程体系的优势和特点,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说明通过采用适当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不同水平和背景的学生都有可能获得适应时代的综合能力,成为未来世界的领导者。今天的学生,将是明天塑造经济体系、守护更好世界的领袖。
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创办人兼总校长林敏提出,中国的国际学校在硬件上都很好了,但仍然缺失一点东西,就是人文精神。他指出,目前很多国际学校都以培养学生出国为目的,只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成绩,这样的国际教育是没有未来的。人文素养应该涵盖到国际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也应包括校长和每一位老师的内化意识和行为规范。他呼吁,应该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改变思想,要积极参与全球的国际社会的建设,要帮助大家彼此理解,要放开思维,要真正去落实,而不能只说不做。

IB课程峰会

IB课程峰会的7位嘉宾结合学校在IB课程上的实践和应用做了精彩发言。峰会由南京泰晤士学校PYP中文组长、IB教学研编辑程明主持。

8


上海协和双语学校国际融合课程联合副校长李慧强调,“儿童哲学课程”可以独立成为一个课程体系,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可以非常完美地嵌套进各种课程、学科教学中,培养儿童批判性思维、发觉儿童的哲学思辩能力,其目标、要求和宗旨与IB课程完全一致。现在很多公立学校也在大力开展并推广儿童哲学课程。
广州中黄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崔建社认为,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被重新定位,教师应起到承上启下、转承起合、穿针引线的作用,要做学生学习过程的领航员、学习的评估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发展的交流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专业成长的自主学习者。学科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建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时空,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贯通。
西安梁家滩国际学校副校长曹月认为,IB有三个最大的魅力,第一个是Transdisciplinary,第二个是Students' Voice Choice and Dominance.第三个是International-Mindedness.对于International-Mindedness(超学科),她认为,生活就是超学科,在传统学校中所学到的科目相对都是独立的,但未来生活中所有的运用却是复杂和无序的,超学科就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好准备。

9


远东宏信教育总校长任国芳指出,在引进国际课程中,要逐步改变照搬照套的拿来主义思想,走向消化吸收和融合建设的新阶段,在引进实施的过程中,形成更适合培养中国建设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的融合课程体系。在课程融合上,要进行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学方法的融合和实践途径的融合。通过融合来实现融通,是实施国际课程的目的。
华东康桥国际学校IB课程处副校长林宇澔,结合华东康桥国际学校IB课程、融合课程的实践,重点围绕国际融合课程的教师培训进行了精彩分享。她从教师培训的前期培训、考前冲刺、正式实施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她认为,在培训中,教师要进行探究、行动和反思。
上海交大附中IB课程中心校长姚瑞丹指出,IBDP课程除了六个学科组之外还有三大核心课程,分别是TOK、EE和CAS,这是IB课程区别于其他国际课程的不同之处,也是最大的亮点之一。它的内在实质是提升育人的水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上海宏润博源学校校长(原上海中学国际部主任)陈文国指出,在课程融合上IB课程体系中有很多东西是融不进来的,只能整合。我们要做的是,以中国的课程体系为基础,整合国际课程体系中有价值的东西,而不能把两者简单地合并在一起。国际课程只有以学生为中心,顺应学生发展需求,在融合中发展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交流晚宴

18日晚,大会设置了交流晚宴环节,500余位参会人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进了解、深入交流。
来自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学校虹桥校区、领科教育上海校区、上海宏润博源国际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带来了精彩表演,为大会打造了一场课程嘉年华。

10
11
12

嘉宾采访环节

13

大会精彩瞬间

14
15


19日,大会组织与会人员前往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上海教科实验中学、上海市格致中学、北外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实地参观学校,考察课程融合一手经验,与校方深度交流。